宜兴紫砂壶
中华滚滚长江哺育了代代宜兴人民,紫砂壶的兴起绝非偶然,人杰地灵的宜兴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
现代壶艺的雏形紫砂陶壶,其造型简朴、制法粗矿。
紫砂壶发展百折千回的经历了一番历史的洗涤,其中
有紫砂艺人因循守旧而未有突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紫砂的热爱终于在每一个紫砂转折时期顺利的传承和
延续,这和宜兴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是分不开的。
就在这不同的转折时期,紫砂壶又能出现新的造型与
气象,便足以说明紫砂壶是经过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才能大行阔步,通往康庄大道。
陈丽英--暗香 紫砂壶作为陶器中的一种,其造型美学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同时也吸取了瓷器、玉器、漆器、古代
陶器、中国诗书绘画的工艺美术品的特点,所以紫砂壶艺的发展则更加的完善,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紫砂壶在明代已经是空前的兴旺与成熟的典范时期,才能辈出,其后经历了供春的“树瘿”壶、六瓣圆
囊壶、龙蛋壶等。
其后到了明代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其经典的
壶型有八瓣扁菊壶、高把提梁壶、圆珠壶等,到了万历年间,时朋的儿子时大彬、徐友泉等,壶的造型十
分的丰富,有经典的菱花八角、梅花式、汉方等,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紫砂制壶工艺和工具,对制壶技法
、泥色、铭刻都有杰出的创造。
明代的紫砂壶总体看上去形象饱满、器宇轩昂,虽然在制作上不够精致,
但是却具有一番阳刚之气。
到了清代,宜兴紫砂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紫砂壶的经历并
不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过很多制壶艺人的因循守旧,其造型乏味可陈。
陈鸣远老师的技艺精湛、而且
擅长雕塑镂艺,制作的壶艺比较具有新意。
陈鸣远大师将雕塑装饰与紫砂造型相结合,作品类型分布甚广
,从而丰富了紫砂陶的造型艺术。
此期间的紫砂壶造型趋于妍丽秀气,具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阴柔
之美。
陈曼生于杨彭年合作的紫砂壶一扫乾隆时注重妍巧的风气,样式多典雅朴厚,寓巧于拙,造型多用
几何形、仿器形,壶身空白面较大,便于刻镌壶铭,壶体的线条凝练爽洁,使得砂壶之美、文词之心、书
法之韵、金石之味浑然一体,为紫砂壶工艺开辟了新的风貌。
曼生十八式在宜兴紫砂历史上仍然无人可及。
到了咸丰年间紫砂壶艺虽经历了事业的低迷
期,但是到了明朝时期有一些创新,特别是汪宝根的上合梅壶、高梅段壶、上圆竹段壶、六方竹鼎壶、五
瓣上合桃壶、葵仿鼓壶等,冯桂林的竹根壶、上松段壶、三龙壶、四方竹段壶、“梅桩系列”、“松鼠葡
萄系列”等。
到了当代紫砂壶曾走过弯路,但是通过一批紫砂壶艺人的辛勤努力,终于力挽狂澜,将紫砂
陶壶事业拉回正道,紫砂造型设计百花齐放,制壶水平也远超前人。
其中顾景舟大师的壶曲线丰富皆富有
弧度,显现协调秀美的气度;而王寅春大师的紫砂壶大体给人浑然古朴的感觉。
还有其他几位艺人如蒋蓉
的花货、高海庚、朱可心、吴云根、裴石民、吕尧臣、李昌鸿、何道洪等大师,各擅其长,各有特色,独
树一帜。
每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也是具有时代特征,其审美品位自然各异,所以不同时期的紫砂壶也是风格
迥异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紫砂壶承载着中华文明了,这绝非夸大言辞,紫砂壶趟过历史的长河,历久弥
新,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奇葩,给人们传递着美好的精神依恋和美的享受。
(伟伟 编辑)上一篇:宜兴紫砂壶的传统与创新下一篇:从撒切尔夫人中风去世中应该思考什么?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d53f79d16fdde2825c22c3c2acf67ea0_7028.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