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紫砂资料
特价紫砂壶

中国宜兴,如画风景里的辛勤背影 2016-11-06

紫砂壶信息网资讯: 中国宜兴,如画风景里的辛勤背影    清明小长假,很多人都趁着春暖花开的季节,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踏青,亲近大自然,尽情享受自由放松的休闲时光。
虽然4 月2 日和3日春雨连绵,但雨中的江南风情更是醉人。
在这如画风景中,不仅有悠闲的游人,还有那么一群人,用辛勤的背影勾勒出别样的风景。
    采茶女工景中忙     有一群来自安徽宿州的采茶女工,每年3月,她们像候鸟一般,准时来到位于太华镇石门村的茗鼎茶场,开始为期两个月的采茶季。
4月2日上午8点,天有些阴沉,空气中弥漫着水汽,脚下的泥土也湿漉漉的。
36岁的董艳围着围裙,腰部系着一个小竹筐,双手麻利地采摘着新鲜的茶叶。
她的身后,是与她一起劳作的150多名宿州老乡,年龄从30岁至65岁不等。
    今年3月7日,董艳就来到了宜兴,打算忙到5月中旬再回老家。
在茗鼎茶场采茶的两个月里,她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
不过,董艳并不觉得多累多苦,“这里风景美、空气好,我们一边采茶一边唠嗑、哼哼小曲,每天都很开心。
”她指着远方一望无际的竹林和若隐若现的山头说道,“茶场还包吃包住,给的待遇也不错。
”采茶女工的收入主要取决于所采茶叶的重量,多劳多得,手快的一个月能赚五千多元,少的也有三四千元。
在采茶之余,她们有时还会去茶场的茶叶加工间帮忙。
“既能知道茶叶是怎么做的,又能再赚点钱。
”董艳乐呵呵地说。
    今年是董艳来宜采茶的第五个年头了,而她的老乡中,有的人已经坚持快10年了。
采茶对于她们来说,早已是轻车熟路。
对于采摘茶叶的最佳时间,茶叶的品种、品质等,她们也已了然在心。
“你看这茶叶嫩绿饱满,品质可好了。
”董艳抬头看看天,“马上要下雨了,雨小的话我们还能继续采茶,要是下大雨,就只能提早收工了。
”     竹林挖笋如寻宝     春风解冻,万物复苏,正是春笋破土而出的时节。
4月2 日一大早,湖氵父镇洑西村村民、54岁的黄爱华就穿上深色衣裤,换上平底运动鞋,带上挖笋专用锄头和一个红色塑料袋,前往自家承包的竹林,准备挖上一些竹笋来配菜和晒笋干。
    黄爱华家承包的竹林,一眼望去,成百上千的竹子连绵成海,宛如一道清凉的绿色屏障,安静得可以听到不远处小溪潺潺的水声、风吹竹林的沙沙声,以及踩在竹叶上的脚步声。
还来不及好好欣赏一会美景,黄爱华就开始在竹林里找起笋的踪迹。
“找笋有两个窍门,一是看竹叶的颜色,越浓绿的竹叶就表示这里的笋又多又大;二是观察地表的土块,有微微隆起、松动、开裂的地方,用脚轻踩有松软感,说明底下有笋在往上顶。
”说着,黄爱华就找到一个刚探出土的“尖脑袋”。
她小心地将周围的泥土刨开,根据笋的长度往下挖,直至接近根部位置,用锄头在底部把笋锄断,这样一棵竹笋就完整地挖出来了。
“像这种刚刚出土一拳左右甚至还不到一拳的春笋才好吃,那些已经长高的春笋就不够嫩了。
”已经挖了近四十年笋的黄爱华说。
    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挖到的竹笋已经装了半塑料袋,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落下,黄爱华结束了此次“挖笋之旅”。
她说,现在正是挖笋的好时候,经常有游客来山上感受挖笋的乐趣,她还会在一旁指导游客如何找笋、挖笋。
    为客导游心中美     “来来来,后面的团友跟上了,小心地滑,注意安全……”4月3日上午,一边拿着讲解器一边时刻注意着游客安全的导游许伟,正带着游客们游玩位于张渚镇的善卷洞。
当大家都享受着小长假的放松惬意时,每天穿梭景区间的许伟却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
    28岁的许伟是盐城人,从事导游这份职业已有近十个年头,现在是宜兴市春光旅行社的一名地接导游。
而因为这份职业,许伟爱上了宜兴这座美丽而质朴的城市。
“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虽然下着大雨,但游客们的热情依然不减。
”许伟说,明显感觉到今年的游客多于往年,三天小长假每天都要带团,主要游览竹海、善卷洞、灵谷洞等景区。
“溶洞是宜兴的特色,几乎是游客必到之地。
”许伟说,对于导游来说,溶洞却是最操心的地方,洞中灯光昏暗、地面潮湿,容易打滑,特别要注意脚下,讲解几句就要提醒游客注意脚下安全。
    不过,溶洞也是最具魅力的地方,虽然几乎每天都要去“报到”一次,但每一次的体验都很独特。
许伟笑着说,中洞、上洞、盘梯、下洞、水洞各有韵味,小桥流水潺潺,溶洞的秀色和灵气每次都给人奇妙的体验。
    洞内行舟有讲究     善卷洞内的水洞长约120米,原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有三个弯。
4月3日,宜兴日报社记者走进善卷洞,随游客们一起坐上了艄公姜和掌舵的小船。
    码头上,姜和正欲“起航”。
“当心哟!”只见他两脚叉开,稳稳地站在船尾,用手作“桨”,在洞顶使力一撑,小船便晃悠悠地出发了。
待船行得平稳些后,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双手,粗糙的手掌呈现暗暗的黄褐色。
“手掌长期推石,老茧长了脱、脱了长,就成了这个颜色。
”今年33岁的姜和是安徽人,2004年他来到善卷洞当上艄公,现在已是“老把式”了。
    “一开始是用竹竿撑,船经常在原地打转,慢慢摸索出掌握方向的诀窍后才能入洞。
”说起初学“朝天撑”时的情景,姜和回忆,手掌常会被岩石擦伤,手臂也因为上抬而酸痛不已。
熬过最初几个月的适应期,能保持船行平稳,不与洞内岩石及过往小船碰擦,才算真正“满师”。
“你看,这个凹洞就是大家长年累月用手推出来的。
”指着一块光滑如玉的钟乳石,姜和介绍说,现在,什么时候该转弯、常用的几个支撑点在哪里,他闭着眼都知道。
    长期在风景秀美的景区内工作,有不少人对姜和羡慕不已。
事实上,“艄公”这工作可不像表面上那么轻松。
姜和掌舵的小船最多可容纳16人,加上船身重量,满载时达1000余公斤,来回一趟要六七分钟。
平时,艄公班组近20人分成两组轮流值班,而像清明这种小长假,接待游客量大,班组成员几乎全部上阵,一刻也没个停歇。
4月3日,善卷洞当天接待游客万余人次,姜和一人就撑了四五十个来回,体力消耗可想而知。
尽管很辛苦,他却很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随着宜兴旅游环境越来越好,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姜和说,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宜兴的溶洞文化一传十、十传百,让他觉得很有意义。
    以上就是紫砂壶信息网整理的关于“中国宜兴,如画风景里的辛勤背影”的相关介绍。
    来源:紫砂壶信息网-宜兴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a0168d45449b3dff086701de8c29d94a_3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