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80岁;如今竟然活到了80岁,然而又一点儿也没有80岁的感觉。
岂非咄咄怪事! 我向无大志,包括自己活的年龄在内。
我的父母都没能活过五十;因此,我自己的原定计划是活到五十。
这样已经超过了父母,很不错了。
不知怎么一来,宛如一场春梦,我活到了50岁。
那时正值所谓三年自然灾害。
我流年不利,颇挨了一阵子饿。
但是,我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正在德国,我经受了而今难以想象的饥饿的考验,以致失去了饱的感觉。
我们那一点儿灾害,同德国比起来,真如小巫见大巫;我从而顺利地度过了那一场灾难,而且我当时的精神面貌是我一生最好的时期,一点儿苦也没有感觉到,于不知不觉中冲破了我原定的年龄计划,度过了50岁大关。
五十一过,又仿佛一场春梦似地,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不容我反思,不容我踟蹰。
其间跨越了一个十年浩劫。
我当然是在劫难逃,被送进牛棚。
我现在不知道应当感谢哪一路神灵:佛祖、上帝、安拉;由于一个万分偶然的机缘,我没有走上绝路,活下来了。
活下来了,我不但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反而时有悔愧之感在咬我的心。
活下来了,也许还是有点儿好处的。
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
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
在浩劫期间,我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后来不打不骂了,我却变成了“不可接触者”。
在很长时间内,我被分配挖大粪,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
没有以前的会议,没有以前的发言。
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
一两年内,没收到一封信。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
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
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儿事情。
200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羲皇上人。
又仿佛是一场缥缈的春梦,一下子就活到了今天,行年八十矣,是古人称之为耄耋之年了。
倒退二三十年,我这个在寿命上胸无大志的人,偶尔也想到耄耋之年的情况:手拄拐杖,白须飘胸,步履维艰,老态龙钟。
自谓这种事情与自己无关,所以想得不深也不多。
哪里知道,自己今天就到了这个年龄了。
今天是新年元旦。
从夜里零时起,自己已是不折不扣的八十老翁了。
然而这老景却真如古人诗中所说的“青霭入看无”,我看不到什么老景。
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
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
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了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
楼前的白杨,确实粗了一点儿,但看上去也是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
时令正是冬天,叶子落尽了,但是我相信,它们正蜷缩在土里,做着春天的梦。
水塘里的荷花只剩下残叶,“留得残荷听雨声”,现在雨没有了,上面只有白皑皑的残雪。
我相信,荷花们也蜷缩在淤泥中,做着春天的梦。
总之,我还是我,依然故我:周围的一切也依然是过去的一切…… 我是不是也在做着春天的梦呢?我想,是的。
我现在也处在严寒中,我也梦着春天的到来。
我相信英国诗人雪莱的两句话:“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八十”这个数目字竟有这样大的威力,一种神秘的威力。
“自己已经80岁了!”我吃惊地暗自思忖。
它逼迫着我向前看一看,又回头看一看。
向前看,灰蒙蒙的一团,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长。
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
不看也罢。
而回头看呢,则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
我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我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
这条路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
这条路又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我那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
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我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
令人泄气而且大煞风景的是,我竟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
再看下去,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我的脚下。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回头看既然这样沉重,能不能向前看呢?我上面已经说到,向前看,路不是很长,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
我现在正像鲁迅的散文诗《过客》中的那一个过客。
他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走来的,终于走到了老翁和小女孩的土屋前面,讨了点儿水喝。
老翁看他已经疲惫不堪,劝他休息一下。
他说:“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
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
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况且还有声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
”那边,西边是什么地方呢?老人说:“前面,是坟。
”小女孩说:“不,不,不的。
那里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
”我理解这个过客的心情,我自己也是一个过客。
但是却从来没有什么声音催着我走,而是同世界上任何人一样,我是非走不行的,不用催促,也是非走不行的。
走到什么地方去呢?走到西边的坟那里,这是一切人的归宿。
我记得屠格涅夫的一首散文诗里,也讲了这个意思。
我并不怕坟,只是在走了这么长的路以后,我真想停下来休息片刻。
然而我不能,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反正是非走不行。
聊以自慰的是,我同那个老翁还不一样,有的地方颇像那个小女孩,我既看到了坟,也看到野百合和野蔷薇。
我面前还有多少路呢?我说不出,也没有仔细想过。
冯友兰先生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米”是88岁,“茶”是108岁。
我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我是“相期以米”。
这算不算是立大志呢?我是没有大志的人,我觉得这已经算是大志了。
我从前对穷通寿夭也是颇有一些想法的。
十年浩劫以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
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
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
但是我并不恐惧。
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1991年1月1日  
(本文已被浏览 2150 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紫砂壶信息网 http://www.zishahu.info/zhishi/4a5294fd8e121a0bc4e75ebeed7b7e56_40581.html)
Copyright © 2014-2015 www.zishahu.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31096号-7